毛皮贸易是近代殖民主义国家一种重要的对外扩张形式。俄国商人和哥萨克对毛皮财富的追逐,以及沙皇和贵族对东方领土的贪求,共同促成了俄国向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伴随18世纪上半叶白令的探险活动,阿拉斯加凭借其丰富的毛皮资源和有利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环太平洋区域毛皮贸易的中心,俄美英在此展开激烈角逐。毛皮贸易与殖民扩张和国际霸权相结合,成为列强争夺的重要筹码。
沙俄与美英的角逐:阿拉斯加毛皮贸易的兴衰
沙俄向太平洋沿岸扩张
近代俄国的对外扩张始于沙皇伊凡四世时期(1547—1584),他倚重俄国商人和哥萨克,授予他们组建武装、扩张领土、免缴贡赋、监察征税的权力,使其成为沙俄对外扩张的“急先锋”。在16世纪俄国最大富商斯托罗冈诺夫家族的资助下,1581年,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入侵西伯利亚,开启了俄国向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历程,西伯利亚丰富的毛皮资源无疑是将俄国商人的视线吸引到东方的重要因素。
早在莫斯科公国时期(1283—1547),俄国商人就利用玻璃珠等廉价商品,从西伯利亚土著手中交换珍贵毛皮,毛皮逐渐成为俄国对西欧和拜占廷贸易的主要商品。征服西伯利亚以后,俄国人获取毛皮的主要方式从商品交换转变为直接抢夺,这些掠夺而来的毛皮成为沙俄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据统计,在俄国国库总收入中,1589年貂皮所占比重为3.75%,1605年上升为11%。其中,紫貂皮价值最高,被俄国商人称为“软黄金”。正是在对这种“软黄金”的不断追逐中,1639年,俄国疆域扩张至鄂霍次克海,1676年到达堪察加半岛。
沙俄与美英的角逐:阿拉斯加毛皮贸易的兴衰
1650年,以哈巴罗夫(1603—1671)为首的沙俄侵略军向黑龙江流域渗透,引发中俄边界冲突。为稳定北部边疆,清廷采用贸易抚边政策,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规定:“嗣后往来行旅,如有路票,准其交易。”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开放恰克图互市。此后,入华毛皮激增,约占俄国对华出口总值的百分之七八十,中国开始取代西欧成为俄国毛皮的主要市场。1792年《恰克图市约》订立之时,俄国已形成对华毛皮贸易的六大商帮:莫斯科帮、土拉帮、伏洛格达帮、托波尔斯克帮、伊尔库斯克帮和喀山帮。
然而,西伯利亚和堪察加复杂的地理环境造成运输困难,成为俄国发展对华贸易的主要障碍。为开拓海上通路,俄国政府先后组织了一系列太平洋探险活动,其中尤以白令第二次探险最为著名。1741年6月,白令船队从堪察加半岛出发,途经阿留申群岛,最远航行至阿拉斯加的科迪亚克岛,随后返回。这次探险未能开辟对华贸易新路径,却意外发现了“毛皮王国”阿拉斯加。
2025-5-8第三届中国·大营裘祖文化节开幕
2025-5-82025裘祖文化研讨会暨第七届河北省毛皮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召开
2025-2-28《阳原县毛皮产业优化提升规划》评审会召开
2025-5-14《河北省毛皮产业协会团体标准经费管理规定》发布
2025-5-13河北省毛皮产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召开
2025-5-9第三届中国·大营裘祖文化节闭幕
2025-4-3枣强县政协副主席李建雪到大营镇调研走访
2025-3-31三闯米兰,清河羊绒产业收获了什么
2025-2-8大营镇:裘皮产品多元化 触网创新拓商机
2025-5-17河北清河:时髦小姨都有啥羊绒时尚单品?
2025-5-16白沟箱包 “逆势出海”
2025-5-15“市场采购+”助白沟箱包“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