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参加一个活动,因为疫情好多朋友都是好长时间没有见面,大家三三两两地聊起了天。等到准备开席的时间,一位东北大哥开了腔:“咱们是‘家有十五口,七嘴八舌’啊,不过呢,‘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大家选出来一个桌上的管事的,负责监督大家喝酒!”,一席话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这位老哥用了两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俗语,简练风趣,表达准确,这就是俗语的魅力。
今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有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可谓是“大潮退去,看谁在裸泳”。在这里,我想用两句俗语为大家提出一些警醒。
一、拆东墙补西墙,到头还是住破房
记得小时候,有个年龄和母亲差不多的街坊嫂子,两口子有两大爱好:好吃+懒做,走东家串西家借钱是经常事儿,为啥呢?当时谁家都不太富裕,她就采取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维持着她在邻里间的“信誉”,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参军离家,她家就一直维持这种状态。后来听老家亲人们说,一直等到她家儿子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她也交出了“财政大权”后,家里才盖起了新房,日子也才好了起来。
这些年我也接触了很多做企业的朋友,起起伏伏,盈盈亏亏,大家总是在往前奔。同时,我也遇到过一些如当年的街坊一样的企业,整日不是在贷款的路上,就是在准备贷款的路上,企业的资金完全依赖于贷款,往往是“医得眼前疮,割却心头肉”,哪有什么时间去考虑生产、考虑销售、考虑管理?
二、饱带干粮 雨备伞
我是12岁上初中时便离家住校,在学校里大家都吃不饱,便都带点饼子、烙饼什么的作为“机动粮”。由于是两个礼拜才能回一次家,那点干粮大多数人都坚持不到最后,而我却是一个另例,每次都能够到回家的前一天晚上,才把最后一份干粮吃掉。
这得益于我母亲的教诲。当年社会各种物资都比较缺乏,而我家的日子过得却是小有起色。老母亲经常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即便是很紧巴的日子,她也能做到年底给我们做上新衣裳,过年家里有细粮。她说,平时紧一口,关键时候就能有。
我当兵第一年在连队,身体素质一般般,所以军事训练总是扯大家后腿,心里很是苦闷。我的班长是一位山东人,个子不高而体能很好,他经常说我,你拿惯笔杆子和我们拿惯锄把子的人比体力,那不就是“叫花子和龙王爷比宝贝”吗?部队需要军事素质好的兵,可也需要能拿笔杆子、写写画画的兵啊!也就从那时起,我便开始练习写作,不仅在部队里有了用武之地,退伍后也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且提了干、分了房,在新闻行业打拼了20年。
而这些年,我也发现有的做企业的朋友,市场行情好时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而行情不好时,全是靠天吃饭,连采购原料的钱都拿不出来,“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令人叹息!就说眼前这场疫情,考验的不只是企业家的管理和应变能力,更重要的考验企业家的格局。
为啥俗语都能揭示一些深刻道理呢?其实,俗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提炼出的语言,也是多少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自然有其哲理性了。
2025-1-14河北省毛皮产业协会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要点
2024-12-10省协会发布“华斯裘皮城”等发展典型案例
2025-1-3省协会注入“新血液” 增添新活力
2025-1-2省协会发布尚村·中国裘皮城“诚信品牌店”发展典型案例
2024-12-31靳国庆到肃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参访
2024-12-25省协会参加2024年度河北省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会
2024-12-31尚村T台秀·裘皮时装走秀大赛圆满举办
2024-12-9第23届中国·肃宁国际皮草交易会暨裘皮文化节开幕
2024-11-28枣强县委书记王悦调研裘皮服装服饰产业发展情况
2024-10-30吴晓华到2024中国(大营)国际皮草博览会巡展
2024-10-292024中国(大营)国际皮草博览会开幕
2024-10-16 肃宁·华斯国际裘皮城:紧跟时尚潮流 引领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