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今日关注
个人 企业 

在“产业大争”的大潮中,中国式产业集群该如何“强根固本”?

发布日期:2021-9-8  类型:免费文章  作者:翟战平  来源: 和君产城发展事业部   点击 1459

【内容提要】在经济全球化格局巨变和数字经济大发展的推动下,全球加工贸易集群正在经历根本性转型。以“客场全球化”为背景形成的、以加工贸易为导向的中国式产业集群,正在面临着向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新一代产业集群转型的战略机遇。本文通过对中国式产业集群升级的方式和策略的剖析,力图为处于“产业大争”大潮中的各地产业集群如何“强根固本”提供一些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为地区产业集群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NO.1 背景

“数字化”背景下的加工贸易集群化转型

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在我们眼前。从经济全球化角度看,全球经济格局的变迁其实并非始于新冠,我们应该看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贸易保护主义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影响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就已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逆全球化趋势,而此次新冠疫情更是对全球生产网络产生了巨大冲击。可以想见,疫情之后各国都会从供应链安全角度进行供应链的调整,这必然会加剧经济去全球化的趋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面临着巨大调整的可能。

就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而言,其发展源头是始于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的加工贸易。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心是加工贸易,即来料加工。它的运作特点是从外国进口零部件、原材料,在中国沿海加工,加工后产品销售到全世界,所以叫“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它的原理是,制造工业进入了水平分工阶段,一个整机产品中的各种零部件、原材料制造,包括物流,不能由一个企业、一个公司大包大揽,这是成本最高的方式,而应该把每个环节分包给最能干这个业务的企业。外包的过程就可能是把一个电脑一千个零部件分包给七八百个企业。让这些专业化的企业专业生产这些部件,产品质量又好,成本又低,规模又大。按照这个原理,就出现了大进大出,零部件、原材料在全世界,组装基地在中国内地。这一阶段形成的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模式下的产业集群,我将之称为中国的“客场全球化”背景下的加工贸易型产业集群。

时至今日,我们不难发现,在新冠疫情以及数字经济大发展的双重冲击下,这种传统的基于“客场全球化”而生的加工贸易型产业集群,会发生重大的变革。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传统加工贸易的缺点是什么?究其根本来看其致命缺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全球性布局上、中、下游产业链体系的物流成本偏高,二是产业链粘合度较低。物流过程中总会遇到刮风下雨,总有延误。同时,物流当然会有物流成本,全球性大进大出物流成本太高,绝不会因为石油能源价格低了,运输就没有成本了。时间也是成本,运输能源也是成本,还有各种各样的运输事故损耗带来的不测也是成本。所以,这个世界是平的,也是不平的。

其次,我们看一下什么样的产业集群能够适应变化后的新格局。基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已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趋势,显然,以垂直整合一体化为特色的产业融合链集群会是以后发展的重心。那么,哪个地方适合发展垂直整合一体化的基地?我认为至少有两个地方,一是销地产,在大规模的市场销售地搞基地。二是在原材料、零部件体系配套的地区搞基地。一个成功的、有竞争力的基地往往物流半径、原材料半径、服务半径在一两个小时的半径内形成集群,这样才是最有效率的。这种产业链垂直整合的集群式发展,不仅可以使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要素实现有机整合,避免行业内的供需错配,使供给更加精准有效,还能通过产业链条上生产技术和工艺的良性竞争,推动企业不断创新,促进优胜劣汰,延长产业的寿命周期,实现产业能级的快速跃升。更具现实意义的是,能够有效降低物流等成本,补齐创新等短板,形成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能为地方政府调结构、转方式起到核心支撑作用,并具有持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NO.2 剖析

中国式产业集群的“脱胎换骨”

——从产品生产集群到产业链融合集群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式产业集群在新形势下正在经历根本性的、“脱胎换骨”式的转型升级——在“客场”全球化时代,中国凭借着丰富的劳动力、低廉的土地和资源价格、成规模的各类园区载体,迅速成长为以加工贸易为特点的“世界工厂”。此阶段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其实可以称之为产品生产集群。从浙江大大小小的“块状经济”版图即可管中窥豹——诸暨大唐的袜业生产、嵊州的领带产业等等。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巨变的背景下,这类以生产规模取胜的产业集群,正在承受着越来大的生存压力,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首当其冲的挑战就是产能过剩。如果把全世界其他地方的袜厂都关掉,大唐的袜子生产能力照样可以满足全球需要;如果把其他地方的领带厂都关掉,嵊州的领带产业照样可以满足全部需要。类似的庞大产能光是在浙江一省就能找出一批来。这种以生产加工规模为导向的产业集群,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都需要向更高质量、更注重产业链综合效率的新一代产业集群升级。

正如前文所述,这些比拼生产能力的“蚂蚁雄兵”,迫切需要注重产业链或垂直、或水平的深度融合的高质量产业集群转型,我将之称为“产业链深度融合型”产业集群。

就新一代产业集群的具体构建方式上,结合我们的产业咨询实践,我们认为要推动三种集群的构建与形成。

首先是上游、中游、下游的产业链集群。比如说汽车产业,一辆汽车有上万个零部件。如果要形成支柱,就要把上游零部件产业的70%~80%都实现本地化生产,形成上游、中游、下游产业链集群。就拿我们在内蒙古赤峰市策划的新型羊绒产业集群来说。在以往注重生产加工规模为导向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下,羊绒产业相关的产业资源和产业要素在快速向南方汇集,导致拥有巨大资源优势的内蒙古渐渐沦为“资源供给者”,产业资源以极低的价格卖出,对当地经济发展几乎没有多大的带动作用。但如今在构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背景下,我们提出以羊绒粗加工环节——洗绒梳绒+绒毛专业市场为抓手,提高内蒙古在产业链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的规模与地位,然后“挟资源以令产业链”,由源头来逐步整合上中下游产业链,形成新型羊绒产业集群。

其次是促使同类产品、同类企业扎堆形成集群。当一个大产品产业链集群形成之后,它的上游原材料、零部件配套产业既可为龙头企业服务,也可为其他同类企业服务,这就有条件把同类产品、同类企业扎堆落户,形成集群。因此,只要形成了这种同类企业集群,即使有个别龙头企业遇到困难,只要产业整体是稳定的,是持续向上的,整个产业集群也能健康发展,从而能避免一个地区的经济大起大落,进出口大起大落。同样拿赤峰的生物医药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为来说,为促进产业链的紧密融合,我们提出以提高原料端质量和综合科技含量为根本,以“原研中心”(原料端研发创新中心)为抓手,促进医药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同类产品和同类企业的扎堆集聚。一方面,这些同类产品和企业可以共享政府提供的公共研发实验室和相关人才、设备的共享,另一方面,通过公共品牌——“质量赤峰”的品牌塑造,让同类企业可以得到品牌和质量背书,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有鲜明标签的产业集群。

最后是围绕制造业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集群。任何一个产业领域都会有研发、生产、物流、销售、结算等生产性服务业多个环节。比如,产品在全球销售、在全国销售,就会造成与结算、物流相关联的各种各样的服务型企业集聚扎堆,要围绕着制造业集群来布局,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集群化。关于这一方面,我们在多地的产城融合战略咨询中,已成功实践了多个此种类型的产城融合示范区项目,在促进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的高水平建设。

NO.3 洞察

未来中国制造业的三大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全产业链集群+智能化运转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就不难发现,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中美竞争”中,对于美国而言,全球代工企业、龙头企业要搬回去并不难。但要把一个上中下游产业链涉及的成百上千的企业集群化的体系一起搬到美国去,非常难,没有五年布局做不起来。特别是这个体系已经按照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按照“工业4.0”的定制体系形成了一个有灵气的、有灵魂的组合,要把这个系统都搬回去很难。企业不会因为增加点关税就搬回去,或者是减一些税收就搬回去,它要么不搬,要搬就要搬一个集群体系。同样的,对于中国而言,传统的加工贸易很容易搬走,但是近几年,中国内陆、沿海按照“工业4.0”、物联网的构架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就像上文提到的产业链融合型产业集群,是具有很强竞争力的,是不容易搬动的。
        综上所述,中国制造业今后真正的竞争力就靠三个。一是科研驱动、创新驱动。在战略性的、基础性的科技开发上,能自主发展。二是全产业链的集群,这就是上面提到的产业链融合型集群,这非常重要。全产业链集群一旦形成,就会有集群竞争力。三是按“工业4.0”的要求,形成物联网的、智能化的运转,这也很重要。

NO.4策略

推动产业链融合型集群形成的三大要点:

平台驱动、金融助力、服务后盾

产业链融合型集群构建的首要条件,是构建产业链融合的战略平台。即:构建适合不同类型产业链集群的产业生态“苗圃”。在这一方面,就是要以产业链融合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动原有的产业园区、产业集镇向具备“双基”(新型基础设施+产业公共基础平台)的新一代产业载体转型。
        其次,是要重视产业链金融的助力。那么,产业链金融应该怎么搞?就我们的实践,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作为龙头企业,可以将供应原材料的上游企业作为客户,搞一个小贷公司。看起来是小金融机构,但就把几千个以本公司为中心的、供应链中的配套企业联系在一起了。第二,供应链下游的企业。龙头企业发送货物之后,使用产品的下游企业要付款。这里面也涉及供应链,也涉及金融。不管是小贷、保理还是租赁,业务信息是全产业链的,是有背景的,是可靠的。
        最后,是要做好服务。服务型政府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对一个地方而言,要想做好新一代产业链融合型集群的建设,政府要转变以往提供优惠政策、引进项目或企业后就撒手不管的思维,从长远的未来思维出发,不求企业今天能做多大贡献,要培育新的增长点,政府要把招商引资转变成和企业一同创新。也就是说,该放给市场的要坚决放给市场,该政府做的要积极作为到位。以公共服务的平台化、企业化的服务形式,采用市场化手段,助力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
        十问区域高质量发展系列文章缘起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中国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央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这一系列大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正在从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高速度发展阶段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引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由此带来区域和城市发展大环境的巨变。一时间,有关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系列话题成为了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从合肥的豪赌、重庆的崛起、成都西安等网红城市一夜爆红,到大湾区、长三角、西三角等区域竞合,再到自贸区、自贸港、国家级新区和千亿园区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一系列喧嚣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有关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诸多领域(产、城、园)存在着思想混乱、理念碰撞与施政方略杂乱——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带来城市发展战略地图和坐标系的改变,产业发展阶段的演进导致区域产业发展策略的根本性颠覆,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深化致使城市化发展理念和体系的深刻变迁。

对一个区域或者城市来讲,要想突破自身发展困局、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就需要有真正能穿越迷雾、廓清方向、明晰理念、明确行动的战略咨询作为指引。理论不如一个清晰的行动纲领。于是就有了结合多年区域战略咨询实践推出“区域高质量发展系列文章”的构想。按照初步构想,此系列文章会以“十问区域高质量发展”为题,计划涵盖战略理念层面的五个方面——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城市开发、园区战略、施政举措等五大方面以及具体实操层面的五大重点——招商引资模式、对外开放政策、对内改革举措、营商环境构建、城市运营策略。(当然,该系列文章可能不限于以上提到的方面,会根据写作的推进做调整。

首页  |  关于协会  |  行业新闻  |  市场聚焦  |  技术交流  |  政策法规  |  会员风采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版权所有:毛皮产业网   电 话:0311-68090489  68012946   邮政编码:050031
地址:石家庄市翟营南大街43号金马国际
E-mail:mpcyxh@163.com 技术支持:石家庄星象网络
冀ICP备2023017524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6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