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原是一块古老神秘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这里见证了中国毛皮起源、发展和创新的全部过程。阳原是中国毛皮文化的发祥地、毛皮鞣制技术的起源地和‘毛毛匠’的起源地,也是全国唯一、世界最大的毛皮碎料加工基地。
据甲骨文及其他文献记载,商代已有皮革、制裘等各种手工业部门;
周朝则设有“金、玉、皮、工、石”五种官吏管理日常生活用品生产;
春秋战国时期,是“毛毛匠”的成熟时期,当时的“攻皮之工”已有“裘”等五个工种。
当时,阳原毛皮产业应已具相当规模,毛毛匠的技艺应已相当精湛。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封其长子赵章为代郡安阳邑君,负责管辖古代地(含今阳原一带)。胡服骑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代地毛皮产业的发展,阳原“毛毛匠”精湛的技艺又为代地胡服骑射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公元前119年,西汉大将霍去病奉汉武帝之命,从代郡出兵,率五万多东路军将士征讨匈奴,他们身着阳原“毛毛匠”亲手缝制的毛皮战袍,深入大漠两千里,直达瀚海方凯旋收兵。
从此,阳原毛毛匠的技艺便随着霍去病的英名而扬名于四海。
北魏太和二年和太和三年(公元478年与公元479年)初春,孝文帝拓拔元宏与太皇太后身着轻裘,先后两次从帝都大同到阳原温泉行宫沐浴。
期间,孝文帝接见了蠕蠕国使臣比拔,并把其朝贡的产于蒙古高原的珍贵毛皮,交由阳原“毛毛匠”为宫廷制作裘衣。
元代,是阳原“毛毛匠”规模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阳原大地呈现出数千户工匠从事毛皮加工、毛纺生产和宫廷制衣的恢宏场面。朝廷在弘州(阳原)设立了隶属工部的“弘州人匠提举司”以及所属专门为朝廷生产毛织品的“纳石矢局”、“毛缎局”;还设立了隶属徽政院和储政院的专门为宫廷后妃制作衣服的“弘州衣锦局”以及“弘州纳石矢局”。其时“收天下童男女及工匠”、“西域织锦绮纹工”及“汴京毛褐工”皆分隶弘州。元世祖时,弘州匠官以新制作的兔毛织西锦进献皇帝,被破格提升为弘州知州。
清末民初时期,阳原“毛毛匠”涌入张家口谋生创业,成就了北方皮都张家口的辉煌,也成就了中国毛皮产业这一时期的繁荣。
张家口历任“张垣皮毛公会”、“皮裘同业公会”的理事长、会长大都是阳原人。当时,张家口有字号的大型皮坊有一半为阳原人所开。有关资料显示,在当时张家口从事毛皮业的3万多“毛毛匠”中,一大半是阳原人。
“张库大道”开通后,阳原县有1万多人远离故土,背井离乡到乌兰巴托和俄罗斯恰克图一带谋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毛毛匠”。这些人逐步在乌兰巴托定居下来,并大多集中在一条街上,形成了著名的“阳原街”,阳原县成了全国闻名的“旅蒙侨乡”。
民国后期,张库大道停用。阳原“毛毛匠”向北京、天津等地延伸发展,并在京津各地打拼出了一片天地。
新中国成立后,原在北京、天津、张家口等地的阳原“毛毛匠”先后进入当地国办和集体办毛皮企业,大多数都成了当地毛皮企业的领导干部或技术骨干。
文稿来源:阳原文化旅游
视频编辑:李小亚
编辑:岳含笑
2024-12-10省协会发布“华斯裘皮城”等发展典型案例
2024-11-30省协会参加中国·秦皇岛第四届国际皮草节
2024-11-30省协会赴肃宁调研走访
2024-6-24省协会到蠡县永嘉皮草公司调研
2024-6-3第十一届河北省毛皮动物产业协作发展论坛举办
2024-12-11河北省毛皮产业协会发布三项团体标准
2024-12-9第23届中国·肃宁国际皮草交易会暨裘皮文化节开幕
2024-11-28枣强县委书记王悦调研裘皮服装服饰产业发展情况
2024-10-30吴晓华到2024中国(大营)国际皮草博览会巡展
2024-10-292024中国(大营)国际皮草博览会开幕
2024-10-16 肃宁·华斯国际裘皮城:紧跟时尚潮流 引领行业发展
2024-10-15河北辛集:打造“艺术+皮革”时尚盛宴